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期中检测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3-03-15 15:06:25
小学期中检测总结

小学期中检测总结第1篇

关键词 有机肥;腐熟程度;理化指标;堆肥

中图分类号 S1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07-03

饼粕是植物种子或果核压榨提取油脂后所剩下的副产品,是一种富含氮且营养全面的有机肥原料,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同时还能为作物生长提供前期氮源。此外,饼粕还能显著提高一些产品的质量[1-2],如饼粕能够增加烟叶产量,改善烟叶外观质量,提高香气含量。

中国饼粕类资源丰富,如大豆饼、芝麻饼、菜籽饼、花生饼、棉籽饼等,在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大豆饼、芝麻饼和菜籽饼[3-5]。三大饼肥各有其特点:大豆饼易分解,肥效快,但价格昂贵;芝麻饼营养全,但难降解,肥效慢;菜籽饼价格低,但分解慢,养分少[4,6-7]。为整合优点,弥补不足,可将芝麻、菜籽、大豆三大饼肥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成复合饼肥施用于农作物。但是在饼肥施用之前,必须先进行堆沤发酵,通过微生物分解,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于田间。未腐熟的饼肥施用会导致植物生长前期缺肥,而后期贪青晚熟,影响产量和品质,施于旱地还易引发烧苗等现象[7-8]。因此,如何评价饼肥发酵是否充分腐熟便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评价腐熟指标有多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指标各异,很多学者考虑到堆肥腐熟的实用意义,推荐以植物生长试验作为评价堆肥腐熟度的最终和最具说服力指标[9-11]。但是植物生长试验评价周期长,制约了其生产应用,亟需一种快速简便的腐熟检测方法。为了进一步分析芝麻、菜籽、大豆三大饼肥的堆肥发酵情况,筛选出能快速准确有效地分析复合饼肥充分腐熟的方法与手段,笔者以湖南金叶众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饼肥为材料,研究复合饼肥在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情况,为生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复合饼肥分别为芝麻饼、菜籽饼、大豆饼,质量比为3∶6∶1,由湖南金叶众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复合饼肥发酵程序。加入石灰粉4%,微生物发酵菌剂0.4%,用水调节含水量至50%,混匀后运至发酵槽中,堆高1.5~1.8 m,堆长80 m,堆宽15 m。翻堆时间分别为发酵第6天、第12天、第18天及第24天,第30天终止发酵并投入使用。

1.2.2 取样及其样品前处理。分别取发酵第0(未开始发酵的原料)、6、12、18、20、27、30天物料,置于粉碎机中粉碎,过直径为2 mm(10目)的筛子。过筛物料于4 ℃下保存备用。

1.2.3 蒸馏水浸提液制备:按照物料(g)∶蒸馏水(mL)=1∶5的比率于摇床内进行振荡浸提30 min,25 ℃,80 r/min,用定性快速滤纸过滤,滤液4 ℃下保存备用。

1.2.4 水分检测。将新鲜物料置于卤素水分测定仪中,50 ℃,标准加热模式,烘干自动停机状态,检测新鲜物料水分。1.2.5 电导率检测。取蒸馏水浸提液,采用梅特勒电导率仪(型号FE30K)检测溶液电导率。

干物料中电导率换算值(mS/cm)=C×5/(1-T)

式中,C为实测电导率(mS/cm),T为物料含水率(%),5为原料浸提时物料与水比值。

1.2.6 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检测。用碱量法精确称取0.571 0 g水溶性蛋白质标准品,用200 mL蒸馏水充分溶解,配制成2.855 mg/mL标准蛋白质溶液。准确吸取蛋白质标准液0、10、20、30、40 mL分别加入到5个40 mL容量瓶中,然后用蒸馏水定容,充分振荡均匀后,分别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80 nm处测定吸光度。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蛋白质标准曲线为Y=0.296 8 X-0.001 9,R2=0.999 1(Y为吸光度值,X为蛋白质浓度,X=3.369 3 Y+0.006 4)。

将蒸馏水浸提液,按10倍稀释,充分振荡混匀后,分别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80 nm处检测吸光度值。将吸光度值带入蛋白质标准曲线方程中计算出蛋白质浓度。

干物料中水溶性蛋白质含量(mg/g)=50×(A280×3.369 3+0.006 4)/(1-T)

式中,A280为280 nm下的吸光度值,T为物料含水率(%),50为换算系数,3.369 3和0.006 4为蛋白质标准曲线方程系数。

1.2.7 氨基酸含量检测。用碱量法精确称取0.140 9 g甘氨酸标准品,用500 mL蒸馏水充分溶解,配制得到浓度为3.754 3 mmol/L标准甘氨酸溶液。分别取标准甘氨酸溶液0、0.2、0.4、0.6、0.8、1.0 mL于试管中,用蒸馏水补足至1 mL。各加入4 mL pH值为5.5浓度为0.2 mol/L磷酸缓冲液;再加入0.2 mL 2%茚三酮显色液,充分混匀后,盖住试管口,在100 ℃水浴中加热15 min,用自来水冷却至室温;再加入5 mL 60%乙醇溶液稀释,充分摇匀,分别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572 nm处测定吸光度。以甘氨酸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甘氨酸标准曲线为Y=3.903 5 X-0.071 4,R2=0.992 3(Y为吸光度值,X为甘氨酸浓度,X=0.256 2 Y+0.018 3)。

精确吸取0.1 mL样品的蒸馏水浸提液(用蒸馏水作对照),用蒸馏水补足至1 mL。其余试验操作步骤均按照氨基酸标准曲线制作进行。溶液反应完成并用60%乙醇稀释后,分别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572 nm处测定吸光度。将吸光度值带入甘氨酸标准曲线方程中即可计算得出氨基酸浓度。

干物料中总氨基酸含量(mg/g)=61.2×(A572×0.256 2+0.018 3)/(1-T)

式中,A572为572 nm下的吸光度值,T为物料含水率(%),0.256 2和0.018 3为甘氨酸标准曲线方程系数,61.2为换算系数。

1.2.8 总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检测。总氮含量检测采用凯氏定氮法进行,有机质含量检测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进行,具体操作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肥料(NY525-2012)》[12]。

1.2.9 验证试验。随机取发酵已经腐熟、生产中正在使用的复合饼肥发酵料3份(30~40 d的发酵料,通常生产上以27 d后的发酵料为腐熟料),按上述方法进行预处理和蒸馏水浸提,分别检测物料含水量、电导率值和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与上述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检验上述分析方法是否可靠。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分含量和电导率结果分析

水分含量和电导率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水分逐渐降低。发酵前期水分降低较快,后期较慢。发酵前后水分差值达5.82个百分点,较为明显。但水分的散失受到多方面影响,如发酵堆温、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翻堆次数等,因此发酵过程中通常不以水分变化情况作为评价有机肥腐熟的指标,只作为一项参考数据。

电导率是检测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电导率越高,溶液中带电离子和分子浓度越大。如图1所示,干物料中电导率换算值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这说明物料在发酵过程中大分子逐渐被分解,转化成小分子和离子态,从而使溶液中小分子和离子浓度升高,电导率值也随之逐渐上升。干物料中电导率换算值能较为准确的反应物料在发酵过程中的客观变化,并且检测值呈明显上升变化趋势,发酵前后值相差大,可用作衡量发酵是否腐熟的指标。通常生产上以27 d后的发酵料为腐熟料,取第27天检测对应值为参考,建议以干物料中电导率换算值大于80 mS/cm作为复合饼肥发酵腐熟标准。

2.2 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总量检测结果分析

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总量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280 nm波长下检测蛋白质吸收峰,所得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值无明显趋势。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波浪式变化,说明此方法检测水溶性蛋白质不具有代表性。这可能是由于发酵过程中,大分子物质降解形成了新一类物质,这一类物质在280 nm波长附近有明显吸收,从而干扰了蛋白质的检测。此方法检测复合饼肥中水溶性蛋白质不能作为衡量和评价有机肥腐熟的指标。

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物料中的氨基酸总量显著增加,第30天时发酵物料中氨基酸总量达到了27.19 mg/g,与发酵初始相比增加了16.35 mg/g,增加了逾2倍。饼肥为高蛋白原料,在有机肥堆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会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干物料中氨基酸总量的多少是评价氨基酸肥料好坏的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也是分析评价堆肥发酵过程中是否腐熟的重要标准。此方法用来检测氨基酸总量,能准确反映氨基酸变化趋势,可作为评价饼肥发酵过程中是否腐熟的一种重要方法。取第27天检测对应值为参考,建议以干物料中氨基酸总量大于25 mg/g作为复合饼肥发酵的腐熟标准。

2.3 总氮含量和有机质检测结果分析

总氮含量和有机质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从总氮含量变化看,随发酵时间推移总体含量趋于减少,发酵前期变化明显,后期变化量不大,并且变化逐渐趋于稳定。从检测数值大小分析,由于后期变化量不大,而在检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微小误差,一旦检测出现误差,从数值大小上难以得到区分,因此不建议以总氮含量作为衡量和评价有机肥腐熟的标准。

从有机质含量变化看,随发酵时间推移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但是检测数值出现较大波动,影响判断分析。检测数据存在波动,这可能是检测方法(重铬酸钾容量法)更适宜检测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物料,当检测高含量有机质物料时,检测结果会出现一定误差。此外,在发酵后期,有机质含量变化值不大,数值趋于平稳,不宜作为衡量和评价有机肥腐熟的指标。

2.4 验证试验

综上2种检测方法均能快速准确地分析复合饼肥发酵过程中的腐熟程度。这2个指标分别为干物料中电导率换算值大于80 mS/cm和氨基酸总量大于25 mg/g。当2项指标同时满足时,发酵腐熟;只满足一个指标或都不满足,物料判定不腐熟。为验证试验结果,随机取发酵已经腐熟的物料3份(30~40 d的发酵料),按上述方法进行预处理和蒸馏水浸提,分别检测物料含水量、电导率值和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与上述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干物料中电导率换算值3份物料均超过80 mS/cm,均可判定腐熟。干物料中氨基酸含量3份物料均超过25 mg/g,均可判定腐熟。从发酵时间看,物料检测结果与发酵时间相吻合,证明上述试验提供2种检测方法和指标十分可靠,能作为复合饼肥发酵过程的腐熟程度的检测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饼肥作为一种高蛋白质含量的有机肥源,不能未经发酵而直接施用于生产,否则会导致作物前期养分供应不足,后期营养过剩,甚至由于后期发酵致局部温度过高而出现烧苗现象[13-15]。因此,饼肥必须经过充分堆沤发酵,将大分子物质充分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施用。该试验中复合饼肥发酵过程随时间推移,电导率值和氨基酸总量逐渐上升,这证实了堆沤发酵效应,即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

评价有机肥腐熟有多种指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指标各异。考虑到堆肥腐熟的实用意义,很多学者都推荐以植物生长试验作为评价堆肥腐熟度的最终和最具说服力的指标[9-11]。然而,植物生理检测腐熟程度,时间周期长,一般需要2~4 d,因此在实际检测分析过程中,理化分析更为快捷。

通过紫外吸收的方法检测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检测结果出现波浪式变化,这可能是由于饼肥发酵后期逐步形成新的产物,而新物质正好在280 nm波长附近有较大吸收峰,与蛋白质吸收峰相互干扰,从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或者,大分子的脂溶性蛋白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的水溶性蛋白质或多肽,小分子的水溶性蛋白质或多肽再分解成氨基酸或被微生物利用,这种水溶性蛋白质或多肽的增加和消减过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未能达到平衡,从而出现此长彼消的不平衡效应,具体原因还需做进一步分析。

电导率换算值和氨基酸总量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饼肥物料发酵过程的变化情况,检测方法快速、准确,能较好适应生产需要,这2项指标可作为其他有机物料评价腐熟度的参考依据。不同有机物料,内含成分有较大差异,检测分析数值需重新测定,才能适应相应肥源的分析评价。以第27天发酵物料检测数值为参考,建议以电导率换算值80 mS/cm和氨基酸总量25 mg/g为检测值,可作为供试复合饼肥判断是否腐熟的理化指标。

4 参考文献

[1] 陈刚,彭健,刘振利,等.中国菜籽饼粕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1):95-99.

[2] 付利波,苏帆,陈华,等.菜籽饼肥不同用量对烤烟产量及质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6):77-80,58.

[3] 樊武广,王振海,牛书金,等.不同氮源对烤烟碳氮代谢关键酶和化学成分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0):50-52.

[4] 王鹏,张吉立,李洋,等.大豆饼肥对烤烟氮积累及烟叶产值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5):143-146,153.

[5] 郑华.菜籽粕对烤烟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0.

[6] 武雪萍,钟秀明,秦艳青.不同种类饼肥与化肥配施对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196-1201.

[7] 樊立辉.菜籽饼肥的施用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0.

[8] 郭红祥,陈良纯,张联合,等.配施饼肥对烤烟化学成分、致香物质成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62-664.

[9] 李季,彭生平,李国学,等.堆肥工程实用手册[M].2版.北京:化学工程出版社,2011:148-151.

[10] 刘颂颂,许田芬,吴启堂,等.采用本土蔬菜种子替代水堇评价污泥有机肥腐熟度[J].生态学报,2012,32(5):1510-1518.

[11] 宁尚晓.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腐熟度试验与评价研究——以乌鲁木齐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2.

[12] 农业部.有机肥料NY525-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3] 王鹏,周建朝,陈连昌,等.发酵饼肥氮在土壤中转化、烟株氮积累及对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05,12(6):27-32.

小学期中检测总结第2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4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SEER数据库(2015年提交版本)收录的18~90岁的病理学确诊的术后结直肠患者167504例。本研究排除以下患者:结直肠癌非首发肿瘤,合并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确诊后生存期少于30d,肿瘤诊断源于护理之家、颐养院、尸检或死亡证明。获取的变量包括,初诊的年份,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的状况,原发肿瘤的部位,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检测总数,检出阳性淋巴结数目和总体生存时间。末次随访时间2013年12月31日。

1.2方法:

SEER数据库资料提取采用SEER*Stat软件(版本号8.3.2)。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167504例结直肠患者,中位年龄65岁,其中女性77640例(占46.40%),男性89864例(占53.60%)。0期患者6848例(占4.1%),Ⅰ期患者44089例(占26.3%),Ⅱ期患者45182例(占27.0%),Ⅲ期患者47578例(占28.4%),Ⅳ期患者20421例(占12.2%)。右侧结肠癌49223例(占29.4%),左侧结肠癌60809例(占36.3%),直肠癌54518例(占32.5%)。总体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2004—2012年间,术中淋巴结检测数多于12个的患者比例逐步升高(P<0.05)。

2.2生存分析:

所有纳入研究的结直肠癌患者预计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17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经诊断年份,诊断时年龄、性别、人种、肿瘤TNM分期调整后,术中淋巴结检测数是否多于12个仍然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变量。术中淋巴结检测数多于12个的预后较好HR95%CI0.812(0.798,0.827)。

3讨论

淋巴结转移状况是结直肠癌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转移部位、数目等对其分期、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1]。淋巴结转移也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pN0期患者的术后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极易导致病理分期错误。NCCN和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指南均提出结直肠癌患者最少检查12枚淋巴结,才能比较准确进行术后分期[2]。因此,术中规范地进行淋巴结清扫,提高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手段等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Scott和Grace[3]对50例DukesC期结直肠癌的研究发现,检出13个淋巴结就能确定94%以上有转移的病例。Goldstein等[4]关于750例pT3期结肠癌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如果按检出淋巴结分组,在淋巴结数检出数17~20个租转移率最高;然而80%的发生转移的患者其淋巴结检出数目不足17个。

本研究显示,术中淋巴结检测数是否多于12个仍然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变量。术中淋巴结检测数多于12个的预后较好。2004—2012年间,术中淋巴结检测数多于12个的患者比例逐步升高,这与患者近年来生存期的延长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将结直肠癌根治标本需检出的淋巴结最小数目定为12个,不仅有利于准确的术后病理分期,而且能够带来较好的生存获益。SEER数据库病例为回顾性资料,证据级别较低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性。

小学期中检测总结第3篇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试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135-02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几乎可以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多样的症状和体征,对人体危害极大。为了解本地区于我院就诊人群的梅毒感染状况,本文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于我院就诊并做梅毒血清学试验的5774例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检测对象为我院住院患者术前、产前、输血前医疗上要求必须检测者及在门诊就诊需检测者。年龄最大者91岁,最小者仅4h。空腹静脉采血分离血清,于-20℃保存备用。

1.2 试剂

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诊断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3 仪器

Reader2010型酶标仪(奥地利产);anth.sfiudo洗板机(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4 方法

双抗原夹心ELISA法,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操作,用酶标仪判断结果。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5774例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219例,占检测总数的3.79%。其中,男性阳性85例,占检测总数的1.47%,占男性检测数的3.02%;女性阳性134例,占检测总数的2.32%,占女性检测数的4.53%。小于1岁年龄段共检测122例,阳性15例,占检测总数的0.26%,占该年龄段的12.30%。1~20岁年龄段共检测497例,男性阳性0例,女性阳性7例,均为16岁以上的人群。21~40岁年龄段共检测2644例,阳性131例,占检测总数的2.27%,占该年龄段的4.95%,其中,男性44例,占检测总数的0.76%,占该年龄段的1.66%;女性87例,占检测总数的1.51%,占该年龄段的3.29%。41~60岁年龄段共检测1699例,检出阳性53例,占检测总数的0.92%,占该年龄段的3.12%。61岁以上年龄段共检测812例,阳性13例,占检测总数的0.23%,占该年龄段1.60%。见表1。

2.2 阳性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219例感染者中男性85例,占阳性总数的38.81%;女性134例,占阳性总数的61.19%。感染者女性多于男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1~50岁年龄组感染者168例,占阳性总数的76.71%;其余年龄组感染者51例,占阳性总数的23.29%,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2。

3 讨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传染性强,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它的发展威胁着我国公共卫生的安全。因此,方便、快速、敏感和特异性高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尽早诊断并控制传染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梅毒可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也可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主要是通过性关系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其次,还可通过接吻、哺乳、输血以及意外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人体是梅毒的唯一传播源,因此,未经治疗的病人在感染后的1年内最具有传染性,有报道称,半数人类感染量(IDso)为50条梅毒螺旋体。本文检测5774例,检出阳性219例,占总检测人数的3.79%,较文献报道高,这可能与检测对象有一定的关系。本次检测主要是以我院住院患者术前、产前、输血前医疗上要求必须检测者为对象,其余则为门诊医生怀疑感染者及主动要求检测者。

过去认为,怀孕16周前胎盘绒毛细胞滋养层对梅毒螺旋体有屏障作用,孕24周后胎盘绒毛细胞萎缩,梅毒螺旋体才得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宫内感染。近年来,经过电镜检查发现细胞滋养层细胞存在于整个妊娠期,并有在早期流产胚胎组织内检测到梅毒螺旋体的报道。故认为梅毒螺旋体在妊娠的任何时期均可穿过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本文检测出小于1岁年龄组感染者达15例之多。笔者追踪检查,结果显示感染儿母亲均为梅毒感染者,这充分说明胎儿是在宫内被母体已感染的血液感染所致。

小学期中检测总结第4篇

【摘要】 目的 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在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81例T2DM患者进行SSR与常规电生理检测,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比较SSR与常规电生理检测的敏感性,并分析SSR与病程、亚临床的关系。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SSR起始潜伏期及波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T2DM组病程<5年与病程≥5年比较,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2DM组SSR总异常率85.1%(69/81),常规电生理检测总异常率58.0%(47/81)。SSR 联合常规电生理检测的异常率为95.1%(77/81);④21例无明显临床自觉症状的T2DM患者中SSR异常率(85.7%)高于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率42.9%(P<0.05);⑤81例T2DM患者中8例仅有常规电生理的异常,而无SSR的异常。结论 ①SSR检测方法较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率高,尤其在DM病程早期;②SSR对于亚临床症状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③SSR不能取代NCV,两者相结合可明显提高DPN的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 皮肤交感反应 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累及全身多系统和器官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以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最常见,占47%~91%,大多数报道在60%左右[1]。DM的周围神经系统损害最早期受累的多是无髓及有髓的感觉小纤维和自主神经小纤维,常规电生理可检测有髓大纤维的功能,不能反映小纤维的功能状态。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是人体接受刺激后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记录的电位变化,是反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状态的表皮电位,能反映无髓小纤维和自主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故本文对81例T2DM患者行SSR及常规电生理测定,以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在诊断DPN中的临床价值,并对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1.1.1 T2DM组 2007年11月—200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T2DM患者81例,其中男58例,女23例,年龄28~80岁,平均(53.35±10.81)岁,且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咨询委员会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2];病程1个月~28年,平均病程(7.9±6.1)年,其中病程<5年者30例,病程≥5年者51例。81例T2DM患者中,有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者60例;无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者21例,即亚临床型DPN患者。

所有患者均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及体征,并除外酗酒、药物中毒、遗传、肝肾疾病等因素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所有患者均未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和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3]。

1.1.2 对照组 3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9岁,平均(50.30±11.93)岁,均经严格病史询问及神经系统检查,无DM、格林-巴利综合征、家族性神经病及周围神经系统疾患病史,未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和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及食物,无毒物和化学物质接触史,无饮酒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健康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及身高与DM组相匹配。

1.2 检测方法 使用丹麦Dantec公司生产的Keypoint.ne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所有对象行SSR及常规电生理检测。

1.2.1 SSR检测 电刺激法检测SSR。被检测者均在安静环境下,放松、清醒、安静,仰卧于床上,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呼吸,室温22~25℃,皮肤温度控制在32℃以上;记录电极采用表面盘形电极,上肢置于手心记录,手背参考;下肢足心记录,足背参考,以鞍形刺激电极分别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及内踝部胫神经,其间置地线。电流强度15~30 mA,电刺激时程0.2 ms,带通0.1~100.0Hz,扫描速度1000ms/D,分析时间10 s,灵敏度0.1~2.0mV/D;左右侧各刺激2次,刺激间隔大于1 min,以减少刺激部位的适应性;四肢同时记录,分别测量SSR起始潜伏期及峰-峰波幅,取最短潜伏期和最高波幅值用于结果分析。

1.2.2 常规电生理检测 ①NCV常规测定 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②正中神经的F波检测;③胫后神经的H反射检测。检测方法及异常标准参照文献[4]。

1.3 异常判断标准 ①未引出SSR波形;②以对照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s)为标准,起始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为异常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t′)检验,率和构成比采用χ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2DM组和对照组SSR检测结果比较(表1) 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SSR起始潜伏期及波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DM组与对照组各肢SSR各参数比较(略)

与对照组相同肢体相比*P<0.05;未引出波形的肢体不包括在内,但包括在患者异常率的统计中

81例T2DM患者中(共检测肢体160肢,其中有2例只记录单侧上下肢SSR),12例可正常引出SSR,69例表现为至少一个肢体SSR异常(包括SSR波形缺失;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总异常率85.1%。69例SSR异常患者中,按肢体计算,52肢(18.8%)SSR波形缺失,其中上肢未引出波形者18肢,下肢未引出波形者34肢;在可引出波形的224肢中,潜伏期延长121肢,波幅降低60肢。

上肢SSR异常82肢(82/160,51.3%),下肢SSR异常117肢(117/160,73.1%),下肢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χ2=16.28,P<0.01)。

2.2 不同病程T2DM患者SSR检测结果比较(表2) 病程≥5年组和病程<5年组SSR的起始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病程T2DM患者SSR检测结果比较(略)

2.3 SSR与常规电生理检测的异常率的比较(表3)

表3 T2DM不同病程组SSR与常规电生理异常率比较(略)

与常规电生理异常相比*P<0.01

T2DM组SSR总异常率高于常规电生理检测总异常率(χ2=14.69,P<0.01)。DM病程<5年组患者SSR异常率高于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0,P<0.01)。而DM病程≥5年组患者SSR异常率和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04,P>0.05);

81例T2DM患者中8例仅有常规电生理的异常,而无SSR的异常。SSR 联合常规电生理检测的异常率为95.1%。

2.4 SSR与亚临床型DPN 81例T2DM患者中,60例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周围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汗液分泌失调等,21例无明显临床自觉症状的患者(亚临床型DPN)中SSR异常者18例(85.7%),而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者仅9例(42.9%),SSR异常率明显高于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率(χ2=8.40,P<0.01)。

3 讨论

SSR是一种反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状态并与汗腺活动相关的表皮电活动,其生物学机制是多突触的交感神经反射,可由内源或外源性刺激引起。不同的刺激方式有不同的传入途径,而传出途径相同,均由脊髓、交感节前、节后纤维和汗腺组成。下丘脑后部和中脑网状结构是该反射弧中枢部分最重要的结构。SSR潜伏期反映的是引起发汗的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的传导时程,而波幅反映的是有分泌活性的汗腺的密度,因而是反映外周交感神经活性的可靠指标[5]。

本研究结果显示,T2DM组的起始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69例患者至少有一肢SSR异常,总异常率为85.1%,比文献报道略高[6],不同的异常率可能与方法学和入选的患者差异有关。由此可见,起始潜伏期和波幅可作为SSR敏感的检测指标。69例SSR异常患者中,按肢体计算,52肢(18.8%)SSR波形缺失,其中上肢未引出波形者18肢,下肢未引出波形者34肢;在可引出波形的224肢中,潜伏期延长121肢,波幅降低60肢。既往有些学者认为波幅诊断价值不大[7],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取多次波形的平均潜伏期和波幅来统计分析,而波幅由于受“习惯化”影响较大,其均数的波幅结果误差较大。与之不同的是,本试验采取4导联同时记录,减少了电刺激次数;取最短潜伏期和最高波幅进行结果分析,大大减少了习惯化和波形变异所造成的影响,各参数结果更为客观可靠,敏感性更高。

本试验发现上肢SSR异常82肢(82/160,51.3%),下肢SSR异常117肢(117/160,73.1%),下肢SSR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根据神经病理研究,周围神经呈逆向性变性改变(dying back),即神经轴突远端变性较重,近端相对较轻。推测下肢周围神经行程更长,所以更加容易受损,异常率更高,这也与周围运动感觉神经病以下肢多见相一致。

Bril等报道SSR异常率与疾病病程有关[8],而本研究发现病程≥5年和病程<5年的T2DM患者,两组的血糖各项指标及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病程<5年和病程≥5年患者上、下肢SSR起始潜伏期、波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推测认为自主神经病变程度与病程关系不大,说明血糖控制良好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缓慢,而血糖控制不良者可以短期内出现,也与临床上神经病变的程度与病程无关相符。

本研究中T2DM组SSR总异常率高于常规电生理检测总异常率;DM病程<5年组患者SSR异常率高于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率,说明对于T2DM患者的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SSR较常规电生理检测对疾病的检出率高。本研究还发现,81例T2DM患者中8例仅有常规电生理的异常,而无SSR的异常,SSR 联合常规电生理检测的异常率为95.1%。由于DPN的病理改变有小纤维受累为主型、大纤维受累为主型和混合型三种,常规电生理测定是检测有髓大纤维的功能,而SSR是反映无髓小纤维和自主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结合本研究结果,认为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与SSR异常并不相关,在DPN的患者中SSR的异常率虽然较常规电生理检测的异常率高,但临床不能使用SSR替代常规电生理检测,因此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DPN的诊断率。

81例T2DM患者中,60例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周围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汗液分泌失调等,21例无明显临床自觉症状的患者中SSR异常者18例(85.7%),而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者仅9例(42.9%),SSR异常率明显高于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率,说明SSR对于亚临床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较常规电生理检测异常率高,故SSR敏感性大于常规电生理检测。胡蓓蕾[9]等研究提出SSR可早期检测出标准电生理方法尚不能发现的病变,并提出两者结合可早发现临床或亚临床DPN;邹晖等[10]提出联合SSR和NCV检测可提高DPN的检出率。

本试验中亚临床型DPN为21例,样本较小,下一步研究可加大样本对亚临床型DPN患者的SSR进行详细研究,并对有SSR异常的患者在密切监控血糖后进行随访,明确SSR的异常在血糖控制良好后是否可恢复正常,对于DPN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SSR的常规应用可以使DPN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预防伤残发生,并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崔丽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7):433-435.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798.

[3] Braune HJ,Horter C.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ic neuropathy:a prospective clin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trial on 100 patients[J].J Neurol Sci,1996,138:120-124.

[4] 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43-126.

[5] 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5-168.

[6] Vetrugno R,Liguori R,Montagna P.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Basic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Clin Auton Res,2003,13:256-270.

[7] Nazhel B,Yetkin I,Irkec C,et al.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ic neuropathy[J].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2002,42:181-185.

[8] Bril V,Nyunt M,Ngo M.Limits of the 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olyneuropathy[J].Muscle Nerve,2000,23:1427-1430.

小学期中检测总结第5篇

【摘要】:目的:对妊娠期孕妇血糖检测存在的意义进行孕妇血糖一系列的研究与讨论。方法:以妊娠期检测为研究的对象,在我所选取了妊娠期孕妇年龄在25周岁~33周岁的并自愿接受血糖检测的妊娠期孕妇,嘱咐被选的妊娠期孕妇口服60g的葡萄糖,经过2小时左右再对她们分别检测,检测妊娠期孕妇的血糖值一般是采用葡糖糖氧化酶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检测。如果检测孕妇的血糖值大于7.9mmol/L,就通知这些检测血糖值大于7.9mmol/L的孕妇进行下一步的血糖测验。结果:妊娠期孕妇GDM的患病率达到了2.56%,而且GDM的患病率会随着孕妇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增加。结论:葡糖糖氧化酶的方法可以检测不同年龄阶段的妊娠期的孕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孕妇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孕妇的血糖值。另外,为了保证妊娠期孕妇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以采取扩大筛查范围的方法来检测孕妇的血糖值,以便于获得更加准确、更加满意的检测效果。

【关键字】:孕产妇血糖检测存在的意义

引言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了产前的检测,尤其是对血糖方面的检测。往往孕妇的血糖出现异常的时候,就较容易得妊娠期糖尿病(GDM),目前对GDM得病的原因还不是很明确,还查不出具体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因素造成了这种结果。现在很多医学上的专家都普遍的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导致孕妇出现GDM的重要病因之一,这种病对婴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孕妇做产期检测血糖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早点发现这种病的矛头并早些加以治疗,趁早终止孕妇的妊娠,这对于婴儿的健康是很有帮助的。对此我们对妊娠期孕妇血糖检测的意义进行了准确细致的研究与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是以2010年7月~2012年7月来我所血糖检测的孕妇且自愿参加血糖筛查的孕妇共1600例,自愿参加血糖检测的孕妇的孕龄一般都在25周~30周之间,本次调查是按分组的形式调查的,按照她们的年龄分为3组,其中年龄在20岁~24岁的有300人,年龄在25岁~29岁的有1100人,年龄在30岁以上的有200人。在这些孕妇中检查出她们在怀孕之前都没有糖尿病,在怀孕以后检测出是GDM的有41例。

1.2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方法进行讨论的,首先分别采集这些被选孕妇的静脉血,然后用全自动化的分析仪对所采集的血样进行分析,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来对这些孕妇的血样进行准确、细致的检测,最终得到孕妇检测出孕妇的血糖值。

1.2.1采用葡糖糖筛选的方法对这些被选孕妇进行检查。检测妊娠期在25周~30周之间的孕妇的血糖值,根据有关的医学规定,妊娠期孕妇随意的服用60g的葡糖糖(将60g的葡糖糖放入到200ml的容器里,再搅拌均匀,一次性的把这些葡萄糖服下),孕妇大概在服用葡萄糖2个小时之内,由护理人员对这些孕妇的静脉血进行采样,再由检验人员检测孕妇的血糖值。如果检测出有的孕妇的血糖值大于等于7.9mmol/L时,证明该孕妇的血糖筛查出现了异常现象,对于血糖出现异常的孕妇还要进行一次OGTT(葡萄糖耐量检测方法)检测,作为进一步的检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2.2对那些血糖筛查出现异常的孕妇进行OGTT检测的之前,首先要告知那些孕妇在检测前的6~10个小时内不能吃任何的东西,用OGTT检测血糖必须保持空腹才能检测的较为准确。然后再让这些孕妇服用80g的葡萄糖(将80g的葡糖糖放入到300ml的容器里,再搅拌均匀,在医护人员指定的时间内把这些葡萄糖服下),在孕妇服用葡糖糖药水后的1小时、2小时、3小时这3个时间阶段内分别对孕妇进行静脉血采样,再由有关检验人员检测孕妇的血糖值。根据有关医学OGTT的标准规定:在孕妇没有吃一点东西的情况下,经过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葡萄糖血样进程结果出来后,如果检测到孕妇的血糖值分别达到大于或等于5.8mmol/L、6.91mmol/L、7.64mmol/L、8.66mmol/L,按照有关医学规定如果血糖值至少有2项超过了有关规定的标准值,说明了该孕妇存在GDM的因数,如果只有一项达到了有关医学规定的标准值,说明该孕妇只是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经过一些治疗就会恢复。

2、评价方法

对这些自愿检测血糖的孕妇进行一次调查,对于这次血糖检测满意态度的孕妇为优,对这次血糖检测持还可以态度的孕妇为良,对这次血糖检测感觉不满意的孕妇为差,即这次检测的服务态度为不合格。

小学期中检测总结第6篇

关键词:预防性维护;备件管理;联合优化;可靠性优化

Abstract: Preventive maintenance needs a certain amount of spare parts inventory. If the spare parts inventory less than th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cycle required, so before the unavailable items arrival, the system will undergo unnecessary downtime, bring unnecessary production losses. In addition, if the spare parts inventory is greater than th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cycle required, will lead to unnecessary spare parts inventory costs. Spare parts inventory quantity equaling to the required amount of spare parts in the preventive maintenance cycle is ideal. However, fault (maintenance) is a random variable; make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exact amount of spare part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and the existing model, using the update function and mathematical analysis method, study how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amount of spare parts inventory at the start of preventive maintenance period, then get the whole cycle minimum total cost. And research the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minimum loss preventive maintenance system.

Key Words: Preventive Maintenance, Spare-parts Management, Joint Optimization, Reliability Optimization

1 引言

库存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把它和维护策略相联合研究已经受到国际维护领域极大关注,单从21世纪初的五年中,接连有十余篇国际著名期刊(例如 IEEE Transactions,IIE Transactions等)报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联合研究首先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而不像局部最优。另外,研究表明,联合研究往往会较大地节约成本,减少费用。

2003年,Brezavscek & Hudoklin[1]建立了库存备件和设备零件批量更换联合优化策略之解析形式数学模型,其中决策变量为成批更换周期和最大库存量。该模型将订货提前期固定,对周期维护和库存备件联合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联合模型的解析形式,提供了一个解决维护联合优化问题的新途径,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欧洲电气火车部件维护和库存联合管理上。

流程型生产系统的可靠度在颇大程度上受其结构、材料质量及其构成零部件的可靠度影响,但系统之可用度除受以上因素影响外,在某些程度上还与有效的预防性维修和检测密不可分[2,3]。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进行预防性维修策略优化模型研究,在故障时间分布基础上也许存在一个最优的PM,或者基于维修成本最最优、或者基于综合成本最优,或称最小停机时间模型。预防性维修是在提前确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这些时间间隔是基于历史数据、系统故障时间分布、经济模型或可用度模型来估计的。本文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研究如何确定最优的PM时间间隔,使得停机时间最小,继而停机损失最小。

2 预防性维修与备品备件数量优化模型研究

2.1 数学基础[4,5]

单位时间内总费用表达式:

式中和分别是预防性更换的费用和故障更换的费用。为更新函数,可以通过积分更新方程与故障时间分布F(t)求得。

基本更新方程:

更新密度 是的导数:

即:

或:

式中是时间段 内发生一次更新的概率。对于泊松过程来说更新密度就是泊松比λ。

2.2 优化模型研究

设代表在周期内因故障引起的更换次数,则每个预防性维护周期需要的备件数量为。假设初始备件库存为L 个,当时,当预防性维护周期结束时,库存费用恰为零;否则会产生备件储存或备件缺乏费用(库存中没有需要的备件造成的损失)。定义为随偏离0逐渐递增之惩罚函数(Penalty Function)[6]。据Taguchi、Elsayed, Hsiang给出的损失函数及Murthy函数[7],且设每个多余备件的存储费用=每个备件的短缺费用(实际情况可能不同),可将判决函数g写为:

因为 是一个随机变量,所以,判决函数的预计值:

式中pn是的概率。总费用是两部分的和:单位时间系统平均费用及与备件数量相关之惩罚费用(Penalty Cost)。所以,总费用表达式为:

其中a是一个比例因子,当a=0时,无惩罚费用,a值越大,就意味着因备件短缺和过剩引起的惩罚费用越高。明显,最优预防维护周期tp是a的函数,最优值和可以通过对tp和L求解TC最小值求得。

可写为:

式中 且 是的方差。所以,

预防维修周期开始时,其最优备件数量可以通过令求得。

即:

由此表明在预防性维修周期内,最优备件数量须等于预计维修(故障)数。

同理,对于给定的a,最优预防维修周期长度可以通过令求解。

式中 ,求解上式可得最优值 。

2.3 应用举例引入优化模型

在制药及食品行业中,对卫生等级要求非常高,一些公用设施例如纯水机组、无油压缩机组等都地非常关键的设备,因为此类公用设施停机会导致大面积甚至全厂停产,生产损失会造成很高费用。高速压缩机的异形双旋齿叶轮会产生疲劳裂纹。叶轮疲劳寿命可以通过振动疲劳实验中振幅与频率的乘积(AF值)来评估。若一个叶轮表现出非常低的AF值,那么应当更换叶轮以避免裂纹扩展。因为周期性开展疲劳实验费用昂贵,所以维修人员通常根据预防性维修计划中的时间更换叶轮。当预防性维修周期结束时更换叶轮的费用是$250,而在期中更换的费用是$1000。相邻故障之间隔时间用参数λ=0.005的二阶Erlang分布来表达。设a=0.8,使得总费用最小之最优备件数量及预防性维修周期。利用模型来求解:

二阶Erlang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如下:

预防维修周期tp中的预计故障数:

故障数的方差依据Cox(1962)[81]所讨论结果获得

将以上两式代入

可得

代入数值得

求得: (h)

对应预防维修周期内之预计故障数是0.163。所以,最优备件数量为1.163,这个数值代表每个运行单元的备件数量。

此模型运算的困难是预防性维修周期tp内,其预计故障数方差的估计。Cox(1962)[8]给出此方差的渐进解,此解是关于故障时间分布均值和标准差的一个函数,表达式如下:

3 基于最小停产损失的预防性维护体系优化模型研究

对于流水线生产系统,某些企业因为停机导致产量损失,相比较维修费用而言产量损失更加重要,通常采用周期性检测与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维护方法,检测能够及时地给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此类情况下,检测是周期性地进行的。当检测到部件故障时,对其进行即时维修或安排预防性更换。假如在检测期间没有检测到部件故障,那么检测期间的停机将导致产量损失费用(相比产量损失检测费用可忽略)。显然,频繁检测可以减少故障损失费用但会增加非故障停机损失,继而影响总费用。因此需要一个检测计划,使得检测到故障时其预计费用最小,并且,假设检测到故障时要更换部件,也应使费用最少。

3.1 优化模型研究

试考虑一系统,通过周期性检测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同时在必要之情况下对其进行预防性维修。假设在检测后,组件和检测前比寿命相同之概率为p,和新组件寿命相同之概率为q(Nakagawa,1984)[9]。需要估计该部件的故障前工作时间及故障前预计检测次数,需要估计总预计费用及检测到故障时的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还需要求解使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次数。

假设被检测之系统在t=0时刻开始运行,在时刻kT(k=1.2…)进行检测,其中T为常数且是之前确定好的。系统之累积故障时间分布函数为,均值有限且为。故障只能通过检测发现,与连续两次检测之间时间长度相比,检测时间可以忽略(运算中)。根据Nakagawa的研究(1984),通过以下式估计系统之平均故障前工作时间:

式中,式中第一项表示至系统故障时第次与第j次之间的平均时间,第二项表示系统第j次检查后进行更新之平均时间,在此之后系统便故障。通过对上式求解可得:

假如,则在每次检测后,系统都如新,且有

相反,如果,则在每次检测后,系统寿命不变,则:

由此,故障前之预计检测次数可以通过下式获得

当时,

当时,

假设c1为每次检测需费用而c2为未检测到故障所造成费用,即与单位时间内故障间隔和检测相关的费用。检测到故障时需总费用可通过下式表达:

将和代入上式可得:

从上式可以看出,,表明其存在一有限的最优值使得总预计费用最小。Nakagawa(1984)给出:

因此

当检测到故障时,使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时间间隔。此种情况下,由可得:

的极限为且。结合上式及一个给定的T值,对递增型故障率来说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是p的增函数。

3.2 优化模型应用举例

在制药及食品行业中,对卫生等级要求非常高,一些公用设施例如纯水机组、无油压缩机组等都地非常关键的设备,因为此类公用设施停机会导致大面积甚至全厂停产,生产损失人造成很高费用,所以需要对机组进行深度检测;具体地说,以AtlasCopco压缩机为例将检测异形双旋齿高速轮轴的潜在裂纹。轮轴的故障时间服从故障率为0.0005/h的指数分布。每次检测费用为$120,未检测到故障所造成损失为$80,利用模型进行求解:

(1) 使检测到故障时,总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时间间隔;

(2) 使检测到故障时,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时间间隔。

因为故障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则,对于p的任何值,可简化为:

可简化为:

使检测到故障时,总预计费用最小之最优检测时间间隔,是使最小的值,即

求得 。

利用可求得使检测到故障时候,单位时间内预计费用最小的最优检测时间间隔为

可求得 。

因此,应该以固定的77 h为周期,定期对双旋齿轮轴进行检测。

4 小结

本文主要针对设备维护与备件库存整合优化策略和模型中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研究,丰富并发展了设备维护优化的内涵和外延。备件库存和传统维护策略的集成优化研究,其中维护涉及到定期维护(成批更换维护策略)和事后维护(故障后更换策略)。分析了订货提前期确定的Brezavscek联合维护策略和模型,以一个制药企业空压设备双旋齿叶轮失效实例说明模型应用,最后基于最小停产损失的预防性维护体系优化模型研究,并实例说明模型应用。

参考文献

[1] A.Brezavscek and A.Hudoklin . “Joint Optimization of Block・Replacement and Periodic―Review Spare―Provisioning Policy” 1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v01.52,PP.112-117.2003.

[2] Charles E. Ebeling. An introduction to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engineering. Beijing: Qinghua University Press. C2008

[3] 查尔斯 埃贝林著 康锐[等]译. 《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概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4] Elsayed A. Elsayed著 杨舟译.《可靠性工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8(2)

[5] Michael G. Pecht . 康锐等译. 《可靠性工程基础》.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 岳勇 杨宏伟 白勇 刘艺. 一种基于云模型和惩罚函数的多属性评价方法.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2 年 第1 期 92-98

[7] T. Zhang. Statistical behavior and consistency of classifi cation methods based on convex risk minimization. The Annals of Statistics , 2004,32: 56~85

[8] Cox , D. R., Solomon , P. J. Components of variance. Boca Raton, Fla: Chapman & Hall/CRC, c2003.

[9] Toshio Nakagawa. Maintenance Theory of Reliability. London : Springer London Press,2005.

作者简介

小学期中检测总结第7篇

关键词:药物作用;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情况分析

目前市场上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由于药物具有副作用,其中的化学成分会长期滞留在患者体内,在进行检验时会影响检验结果。临床中不断总结各种情况,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降低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医生根据检验结果确诊病情,才能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1不同类型药物的影响

1.1抗菌类的药物

抗菌类药物的主要功能是抵抗细菌的侵害,抗菌类的药物有很多,像碘胺类药物、青霉素等[1],服用抗菌类的药物会导致尿液中尿酸的含量增多。临床总结发现,服用碘胺药物进行尿液检测,尿液中残留碘胺类药物的化学成分出现浑浊,检测结果受到影响。服用退热的药物,会降低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检测尿液中的蛋白含量时服用磺胺类、头孢类药物,尿液中会含有药物的成分,检测时尿液中的蛋白含量呈现不真实情况,呈假阳性。根据病情服用药物,药物的稀释、药物发挥药效、药物含量完全消失与很多因素有关,抗菌类药物对检测结果有极大的影响。

1.2消炎类的药物

消炎类药物的主要功能是消除炎症,避免炎症造成病情加重。常见的消炎药物像阿莫西林、消炎痛等,服用消炎药物会导致尿液中酶含量增多,尤其是服用时间在3-4小时之间,影响明显。消炎药物所含有的成分,在24小时后会逐渐降低直到消失。临床检测尿液应根据情况决定。

1.3激素类的药物

激素类药物的主要功能是平衡人体的激素,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服用激素类的药物,或导致人体的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血脂、血糖的代谢出现问题,血液中血小板、血钙、红细胞含量降低,血糖会逐渐上升。这些症状与糖尿病的前期症状类似,根据不真实的检测结果易出现误诊,诊断为糖尿病。

1.4治疗癌症类的药物

治疗癌症类药物的主要功能是抑制癌细胞数量的扩散,服用治疗癌症类的药物会严重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检测服用治疗癌症类药物的血液,血液中血小板、红细胞、蛋白含量逐渐降低,人体的肝功能受到影响,血液中血脂检测情况出现问题。治疗癌症类的药物主要是为了控制病灶,但是药效强,药物化学成分复杂,服用后并不能及时通过喝水、排尿等方式排出体内。

2结果

临床中通过对消炎类、治疗癌症类、抗菌类、激素类药物等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分析,不同类的药物成分不一样,临床的检测主要是化验血、测试尿液等方式[2],因为药物成分在人体内,不能及时排出,检测时影响检测结果。在临床中许多疾病的诱因多,相对复杂,对于病情的确定需要各种数据作为依据,药物对检测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临床中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检测结果的质量,为确诊提供有效的依据。一旦出现误诊,会危害患者的健康,使用药物不对,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导致出现医疗事故和医患矛盾,不利于医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