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合集7篇)

时间:2023-03-06 16:03:11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美术 教学理念

一、促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兴趣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持每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应选择有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研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要注意发挥整体功能

科学性是开展教学法研究的基石。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教育科学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道德艺术教育规律,并通过科学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择或创造优良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符合科学和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对象,切实可行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对各种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运用,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创造,力求达到艺术化程度,从而使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师生教有所受,学有所得,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所有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学生、知识及知识载体这四种要素组成的,由于四者的组合结构的不同,形成了各种教学方法。要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发挥四种要素的整体功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使知识顺利和有效地传递,就要考虑运用合适的载体,要随机应变,创造性地组合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开展教学法研究时,―定要从学生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教学法的优化组合和有机联结,以增强学校教育活动的教育合力,切忌孤立、片面地搞美术教学法研究。

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都要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被淘汰或更新。只要跟上时代步伐,用发展的眼光对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地综合运用或不断创新,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时代将赋予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将赋予美术教学法以新的研究领域,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和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勇于抛弃一切阻碍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做法,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使研究永远充满生命活力,努力开创学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影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是美术教学基本内容之一,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视觉艺术来反映生活,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形式有临摹教学、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这些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是孤立地运用,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学要求,所以,小学美术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美术教学的新需求。只有小学美术教学不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定成.论小学美术儿童画的创作教学 [J] .硅谷,2008,(5).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第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教学需要 学习动机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美术课国家课程标准,基于这几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对新课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理论分析

1.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调节。需要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倾向,它产生于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种刺激,通常以愿望、意图、理想等心理状态反映出来。它是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一切经济活动、人类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人的需要,人的积极性最终来自人的需要。培养人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需要,所以重视并解决学生的需要问题,是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1)课程标准提出了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2)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人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需要可转化为动机,但需具备需要目标诱因的出现、引发行动的足够强烈的刺激、提高意识和态度的调节等条件。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①直接性学习动机的激励。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 ②“精神报酬”激励。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结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思想,给学生以精神回报,激励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③目标直接激因的激励。

3.通过目标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标对人的行为的重要作用包括启动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聚合作用等。 (1)“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2)“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3)“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4.形成学生良好态度促进积极性的调动。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1)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2)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3)评价标准体系对态度的形成。在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中,要求评价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自我反思、素养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进步、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评价,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二、我在现有美术教材中对新课标理论的探索运用

美术课堂设计成“东芝美术乐园”,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1.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安排学生在美术教室内按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2.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我设计为五个环节,并且都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概述,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综上所述,美术新课程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八)。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第3篇

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走向成功的最有利的武器。只有当小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相一致的时候,才会让其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去学习、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当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之后,在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中,学生就会将这种兴趣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和探索美术知识。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小学生单纯、自然的人格本性,设计和实施更加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对美术充满热情和渴望。

在实施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再让学生只是简单地按照教师的模板来画画,讲究干净、整洁就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愿来绘制图画。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感受,才能够流露出学生真挚的情感和态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生的智慧就存在于他的指尖上。”只要学生积极地动手去绘制,即使最终的作品不成比例、颜色搭配不协调,但只要是学生自己主观的意愿,是学生萌发的童心,教师都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奖励。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够在美术课堂中寻找到自己的美术天赋和特长,才会亲身体验到一种创作的幸福感和成功感,这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千变万化的帽子》这节课时,我在讲述帽子的来源和制作过程之后,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动手去制作帽子,而是要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纸绘制出自己心目中喜爱的帽子,并且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时,我发现学生在我布置完作业之后并没有立刻投入到绘画之中,而是坐在座位上深思熟虑了很久之后,才开工画了起来。当我走到学生中间去观察他们绘制的进度和内容时惊呆了,学生画的帽子并不完全是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那样,这其中掺杂了很多个人的想象因素。刚开始我自己还有一些生气,但这正表明学生真正地投入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真正发挥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于是我便给予学生了相应的肯定和鼓励。从这以后,我发现学生更加喜爱上美术课了,而且每次都表现得特别积极。我认为这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由发挥起到的良好作用,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应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之后,师生之间要公平民主地进行情感交流和相处。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增强学生学好美术知识的自信心。为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渴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且满足学生需要。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活动的全过程中,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大胆想象,充分展示自己,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都表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学习美术课程《文房四宝和毛笔执笔》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笔、墨、纸、砚,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充分了解我国的“文房四宝”,并在课堂中让学生讨论,在表达自己观念和想法的同时也去理解和欣赏他人的想法。最后我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作,发挥自己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中去互相学习,并从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要利用小学美术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大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美术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作为一种独特的课程,美术可以用其独特的线条和精美的画面来表达生活的魅力,并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和因素,使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和形式产生对自然和艺术的整体感知。在美术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中,在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优美景观之后能够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丰厚的传统文化,并深入了解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视野,感悟生活的魅力所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第4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意识到,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条必由之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态环境教育,以可持续发展观来武装未来国民的头脑。

可是,在当今教育中,随着社会和科学分科的越来越细,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也越来越多,学校再增设一门生态环境教育课程,这样将无限分割学生的时间和失去学习的整体性,加重学生的负担,与国家减负的政策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寻找与生态环境教育的融洽点,形成一种学科互利的生态关系。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我们曾详细分析过现在使用的广东版、湖南版和岭南版美术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

美术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可以组成学科互利的新的教学模式,即美术生态式教育模式。小学美术生态式教育的关键,是活用美术教材,开发生态环境教育资源,以达到美术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相融合,形成一种学科互利的生态式教育。

小学美术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依据本校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采用对现行美术教材进行选择、改编、补充、拓展等方式,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的研究活动。使小学美术课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美术素养得到更大的发展;更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与特色,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更一步的提升;更符合学校的独有的美术氛围与特点,形成本校独特的美术教学特色。最终目的是人本与校本的有机融合、和谐发展。

学生的美术教科书是由美术教育专家精心编写而成的,但是由于编写出来的美术教材受地区环境时代人员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客观现状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美术教材,对教材的编辑思路、教材的深广度、学科知识的网络结构以及学科知识的呈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推敲,我们使用的美术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有多条横向隐线,贯穿于前一课与后一课之间;也有多条纵向隐线,贯穿于上一册与下一册之间。

它们相互关联,血肉相依,如果独立地教学每一课,那是忽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效果要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我们把课程有机整合,把美术课程的类别进行重组,并按着内容(绘画、工艺、欣赏等)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规划的章节整体脉络清晰,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发展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增强,使学习的效果得到深化和优化。

将现行美术课程校本化,不仅把零散的点的学习串连了起来,而且将串连的线编织成了一张网,更利于学生进行块状的、系统的学习,这是看得见的好处。经过长期实践,我们以课程标准的导向为航线,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找到了整合后的课程特点:课程的时代性,课程的生活性,课程的趣味性,课程的独特性。

当然,不管选择何种资源作为美术课的内容,都要注重资源本身的趣味性。只有说选择的题材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被其接受,令其感兴趣。这样内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第一,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第二,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第三,指定导向性内容标准,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发现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的是导向性的内容标准,给学生的美术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我们所使用的美术教材每册都留有20%左右的空间,为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留出一定的空间,同时也为广大美术教师能把自己对美术教材的认识和自己的经验投入教学工作留出用武之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除了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外,还积极开发新的校本课程。具体分析了我校特色和师生特质等情况,我们一是整合现有美术课程,二是建设开发新的校本课程,目前对“版画、手工、陶艺”三个内容重点进行了探索研究,尤其突出陶艺教学内容,现已开发了陶艺校本教材,形成陶艺教学特色。

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我们研究的重点阵地在课堂上,但是我们还为学有余力、在美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组建了“版画社团”、“手工社团”、“陶艺社团”、“儿童画社团”等课外社团,每周固定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美术创作活动,更大地拓展了校本化课程的实效性,增加了课程实施的宽泛度。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国制定了有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课堂标准,旨在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发展。本文根据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实践,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小学美术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为了满足我国新课程关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其传统的、落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同时要根据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际,树立起相适应的评价观,并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为向导,明确自己的教学活动,开展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时,首先要明确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评价不是为了区别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为了使教师通过评价,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情况出现。因此必须摆正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使教学评价促进教师的进步,为学生提供发展与进步的空间。

二、评价的标准要实现个性化与多元化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标准问题。某些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在和学科无关的、普遍化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具体科目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但实际上,由于各个学科都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而且不同类型的科目也有不同的设计方法,再加上教师由于学识、年龄,以及个性特征等的不同,也会在同一科目上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特点。

此外,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不同,对课堂教学的课堂需求也各自不同。因此,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展,包括教材处理、教学技巧、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练习安排,以及学生的活动等。虽然很难做到每一堂课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每一堂课都可以实现创新化、特色化的要求,并从这些差异性中反映出小学美术课程自身的学科特点与课型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特色化,完成实验教学的改革目标,进而提高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的标准要实现规范化与系统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进行课程改革的时间并不长,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上,规范性与系统性不强,绝大多数的课程教学评价活动只是局部的或是片段的实验,因而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评价标准。有些地区在进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和重点。一般情况下的改革都只是单纯地关注其中的某个环节,忽略整体。但是,由于整个评价活动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如果只是注重局部的改革往往会导致教学的片面性,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再加上对课堂教学评价在整体上缺乏规范化与系统化的认识,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丧失目标,无法实现改革目的。为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实现规范化与系统化,在整体上对其进行关注与改革。

四、评价标准要实现实效性与导向性

大部分学校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实效性与导向性都十分重视,在发挥评价标准的激励功能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甚至利用行政认识,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和教师的晋升与奖惩直接挂钩,把教师在某一堂课中的具体表现当成其获奖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这种激励办法只是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环节,如果失去了准确地观察、明确的评价目标、恰当的评价以及资料的收集,那么最后的评价就是无效的、盲目的,甚至还会导致错误的导向产生[4]。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行政部门与各级教研员首先要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避免根据单次教学活动作出片面的判断,而要注重对教师课堂资料的积累,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既可以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使教师对横向与纵向上有更深刻的、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改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可以使教师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现行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保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转变小学美术教师的评价观念,实现评价标准的个性化与多元化,规范化与系统化,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效性与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光俊.新课标背景下对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阅读,2012.9.(09):180-181.

[2]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7):110-111.

[3]邱春华.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新课程研究,2011.224(06):123—124.

[4]解文莉.多元的评价,多彩的课堂——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7):56.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第6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目标;引入;新授;消化形式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3-050-1

中小学美术教学是“双语”教学要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利用“双语”上好美术课,不仅能开发中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而且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中小学通过“双语”美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汉语要全面、发现学汉语的兴趣、创造自己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怎样上好中小学“双语”美术课程是美术教师必须钻研的课题,下面就个人的教育践谈几点思考:

1 认识到“双语”美术对中小学生教学的重大意义

在新疆这块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有相当比例,尤其在和田这样一个以维吾尔族居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学好汉语,更要从娃娃站起。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的“双语”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和田的“双语”落实的效果还并不是尽如人意,还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双语”教师充实我们基层教师队伍,美术课程是中小学必修的一门课,加之美术课程又是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且散发着独有艺术感染力的学科,在国家实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大好时机,又把艺术门类的课程对人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认知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学要求的提出,为各门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落实好这一重要精神实质,除了完成美术教学外,更重要的是为实现这个“双语”教学目标,因此,美术课程做好“双语”授课是和田每一个中小学美术教师努力的方向,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 明确中小学“双语”美术的授课目标

对中小学美术课程而言,内容是广泛的,知识点是浅显的,能力要求是基础的,情感目标是能培养的,每一位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备课前应明确中小学“双语”美术的授课目标,

可以制定每课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对于知识目标,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稍作课前准备都能给予学生相关知识点的传授解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要把握好知识点的深度讲解,内容的深度是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不能偏离实际,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目标,必须面对大众学生,普及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训练,如基本的绘画、剪纸、折纸、剪贴画、简笔画等能力的训练,对兴趣特别强的学生可以进行专门培养,教师在能力目标培养方面,美术教师必须散发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给予较好的示范是源动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情感目标,是融入到整个美术课堂教育教学的每一细节之中,可以是知识点,也可以是教师的一句话,或是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等。

3 重视中小学“双语”课程的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新鲜感,听起来是枯燥的,如果教师所讲的学生自己能从课前预习中获得,或是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就好比是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不能引人入胜,这就不足以吸引学生,达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尤其要重视中小学“双语”课程的引入环节,散发美术教师独有的艺术感染力,最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美术课堂实际,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可以是相关的故事引入,也可以是学生参与的谜语、歇后语引入,又或许是一个幽默、一幅范画等形式的课题引入。

4 重视中小学“双语”美术课程的新授环节,即做到每堂有新知

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课程,每册看似一本不厚重的教学版本,而且每类型课程内容安排页面寥寥几页,如果上课形式用浏览,用不了一分钟,每堂课的讲授内容尽收眼底,学生几乎不需要课前预习,因此,美术教师要重视中小学“双语”美术课程的新授环节,即做到每堂有新知,教师备课时必须拓展教材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预习环节,教师应告知每堂课下节课程内容的材料准备,只有学生准备了材料,学生才会有对教材内容的期待,才能激发学习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在新授环节,没有教材以外的相关新知识,只会挫败学生的斗志,在学习上仅仅依靠教材,学习教材是不够的,在新课程理念下特别强调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的创新也能影响学生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对于专业的美术教师,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在学习上为学生传授解惑,和田地区的“双语”教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主导作用,也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5 重视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的消化形式,即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表现

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于他人面前,同样每一个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在教师面前,学生都是十分愿意表现自己的,作为优秀的美术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的每一次努力和每一点改变,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课程,每课作业都有要求,但要强调作业只是一种有效的形式而已,而不是最终目的,美术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外作业,而且作业要求要用学生喜欢的、善于表达的方式来完成作业,给学生一个能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样,教师在讲授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时,要重视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的消化形式,即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表现,在每类型课程内容中,美术教师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课题进行教学,如很多课美术教师都可定义为《有趣的××》来进行教学。

6 重视对学生评价工作及美术课前预习的材料准备工作

学生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的互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在评价中可以激发学生不断学习进步,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教师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做好总结,看到希望,增强自信。美术“双语”教学,在作业要求方面多以实践性的课业为主,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准备完成课业过程中的细致程度,认真程度以及完成作业质量的高低等诸多方面,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方面给予学生“双语”教育教学平台,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在真实生活中,自由发挥学生互评环节中的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内容。

中小学美术教学是“双语”教学要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利用“双语”上好美术课,不仅能开发中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而且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中小学通过“双语”美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汉语要全面、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创造美术学科“双语”教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美术课前预习的材料准备工作,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课程,大部分课业均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只有做好了课前的材料准备环节,才有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到有效的“双语”美术教学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美术说课教学目标;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的意义

目前,于2001年启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已全面推广新课程。此次课程改革力度较大,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美术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尤其在教学上,改革是全方位的,其中既有教学理论、思想、观念的改革,也有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为此,一方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在岗师资进行职后培训;另一方面,要做好高校与中小学的链接工作,对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

“说课”是1987年起源于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的一项具有本土性的教学活动。为使“说课”活动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教育科学计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准了《说课理论与实践的分层研究》为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2年10月在北京开题。在很多地区,对说课理论与实践都很重视。但是,说课理论与实践并没有被正式列入为美术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说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说课是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以同行、专家为说课对象(在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中,多以指导带队教师、实习单位原任美术课教师、实习生为说课对象)。在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说课作为教学与研究相连接的一种手段,为教师反思教学和提升理论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的研究平台。说课对培养研究型中小学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帮助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习惯,有效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语言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等。说课不但要说清“教什么”“怎样教”,最重要的是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这必定会促进学生自觉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加强课程改革的通识学习,研究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教材,研究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为将来走上中学美术教学岗位打下基础。集“编、导、演、教”于一体的说课是综合反映教师素质、教学理论水平、教学业务能力的较好形式,说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够不断推动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目前,美术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开展的较少,对美术说课理论的研究相对就薄弱些。但是我们不可忽视说课的功用尤其是其在美术师资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当美术生实习的时候,中学美术课课时少,实习生多,美术课被占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实习生上讲台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面对这种情况,带有模拟性质的说课训练就非常必要,因为它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研活动形式,其开展不受时间(教学进度)的限制,不受空间(课堂教学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开展。综上所述,在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中,增设说课内容极其必要,应大力研究说课理论并开展实践,这定会在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于说课的一般理论包括诸如什么是说课,说课的特点,说课的作用,说课的类型,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说课的内容包含四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避免说课出现初级错误,诸如把说课当成复述教案、把说课当成再现上课过程等误区,对于这些我们都已达成共识。但在美术说课时,对于以下几个方面仍然需要特别重视。

二、说清教学目标

要“说”好一堂课,首要的任务要明确该堂课的教学目标,这并非易事。事实上,一些学生在说课实践中都说不好教学目标。首先,对教学目标认知模糊、草率而抽象。如果教学目标不清晰具体,课堂教学行为必定目标不明确。如果教学目标定得过大、层级太高,一堂课45分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太小,课堂上会出现“空热闹”“假繁荣”的现象。如果教学目标太单一,美术课堂必定单调,信息量必定少而且效率低,很难达到向45分钟要质量。一般来说,教学目标表述要清晰、具体、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避免大而空。依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前者一定要清晰、具体、适度,后两者也应尽量表述得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其次,教学目标的主语应该是学生,如“学生掌握或了解什么”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或了解了什么”,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避免“讲授――接收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才是主体,学生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一堂课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综合权衡两个方面的因素加以确定。其一是国家美术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以及内容标准。总目标是上位的目标,美术课程的每一堂课或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都要指向它。我们还要看这堂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哪一学段,应找到该堂课美术教学的阶段目标与内容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习内容的教学目标都有不同的描述。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湘版美术课程标准教材的七年级上册中,前面4课都是属于第四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与后面4课属于第四学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的教学目标就不同。其二就是教学对象。在基础教育中,我们面对的通常是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的中小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目标要对教学对象的学情加以分析。我们必须了解教学对象的兴趣需要,了解他们知识的增长点。有时,《美术课程标准》并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对学生分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基本内容有: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分析;对学生能力的分析;对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问题的分析,其中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分析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与标准的差距,才能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