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家禽养殖环境污染及措施

时间:2022-07-01 03:06:14
家禽养殖环境污染及措施

家禽养殖环境污染及措施:家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状况及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肉蛋奶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因此,畜禽业开始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也越来越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规模化养殖业蓬勃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日趋恶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全国猪粪、牛粪、羊粪和禽粪的产生量分别为12.9亿吨、11.4亿吨、2.0亿吨、1.2亿吨[1](P155-157)。粪便的随意排放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海南省畜禽养殖基本情况及布局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肉类产量平均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禽类产量平均以17%的速度递增[2](P156-232)。畜禽养殖业目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1,2006年海南全省牛的存栏数为149万头,猪334万头,羊94万头,禽类3370万只。海南省北部和西部猪、牛、羊的存栏量比其他三个地区多,两地区之和超过全省总量的50%以上;东部鸡的存栏量远远超过其他四个地区,占全省总量的52%(表1)[3](P92)。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的全国畜禽养殖排污指数[4](P55,77,78)和海南省畜禽养殖量估算,2006年海南省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400万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1.14万吨)的1228倍。畜禽养殖COD产生总量为50万吨,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排放量(9.9万吨)[5](P5-7)。

二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类别

(一)大气污染

畜禽排泄物发酵后会产生具有挥发性的恶臭气体,对环境和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会使人心情浮躁,食欲不振,精神不振,恶心呕吐,甚至形成疾病,严重影响养殖场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水体污染

畜禽的排泄物经废水、雨水冲刷后可污染地表水,且通过渗漏等方式构成地下水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治理与恢复的,人畜饮用这种水会发生中毒症状。另外,畜禽粪便进入地表水后,还易形成水质的“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过量繁殖,使水体缺氧变黑发臭,最终使得水中鱼虾死亡。由于污染问题逐渐呈现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因此类问题产生的环境信访案逐年上升。

(三)土壤污染

据资料显示,一个10万只鸡场每年产生粪便2500吨,一个500头猪场每年产生粪尿5300吨,一个500头的牛场每年将产生粪尿5500吨[6](P130-132)。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施用到农田,尤其在过量施用时,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并可造成作物减产甚至毒害作物。在畜禽规模化养殖时,饲喂畜禽所用的饲料一般都使用了一定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如硒、砷、铜等),这些微量元素会随粪便排出,未经处理直接施用的粪便会使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累积。这不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而且会在作物中大量富集,最终将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另外,畜禽排泄物乱堆乱放,不能及时清理,不但污染土壤,还会进一步形成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

(四)生物污染

畜禽排泄物中还有大量病原体、寄生虫卵和微生物,如不及时处理会滋生蚊蝇,造成人畜传染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00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中国已发现的“人畜共患病”有120多种[7](P30-31)),其中较为严重的至少有90余种。通过禽类传染的24种,通过猪传染的25种,例如禽流感、猪流感等疾病,其传染源之一就是畜禽的排泄物。

三海南省畜禽养殖污染产生原因及状况

(一)畜禽养殖方式逐步演化为规模化和集约化

在我国传统的种、养型农业生态系统中,畜禽养殖规模小,产生的粪便可在系统内部利用转化。如家禽的粪便可直接供给猪食用,家畜的粪便可通过堆沤后施用于农田,提高土壤的生产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大,畜禽养殖开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这使得畜禽业脱离了种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农业生产大量使用高效化肥,养殖业的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废弃物的处理失去了原有的出路,从而出现畜禽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污问题,导致养殖业污染形成。

(二)部分养殖场选址不合理

目前,畜禽养殖规模化逐步取代家庭养殖模式,畜禽用地需求逐渐变大,而多年以来的农业用地规划大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用地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生产的发展[8]。由于没有养殖的专业用地,许多养殖场都建在村庄内、人口居住区附近,甚至河流旁,噪声及臭味直接影响周边环境。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固体排泄物污染,直接影响周围的居民生活,引发了许多矛盾纠纷。海口、澄迈、陵水等市县大部分养猪场距离民房和附近水源地的最小距离都在1000米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省7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与居民区距离大于500米,其中有54%与居民区距离大于1000米。但有些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小猪场与居民区的最小距离只有100米,甚至一些地方的小规模化养猪场就在居民区内[9]。

(三)畜禽粪便处理能力弱

目前,畜禽养殖大多为中、小型养殖规模,比较分散,因此不具备条件购置集中处理设施,处理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含量低,不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有些养鸡场的鸡雏粪便直接出售喂猪,人吃猪肉就有可能导致食物链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10](P10-36)。有些畜禽养殖场虽然建有沼气工程,但对沼液、沼渣处理不当,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我国目前所建的沼气工程,所产的沼液、沼渣的量并不比处理前的污染量小,二次污染比较严重[11](P85-88)。

四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建议

近年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畜禽养殖排泄物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逐步被关注。人们对已造成的污染开始治理,并进行了有效的防范。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可达到经济循环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预防措施

1?发展生态养殖,推广“零污染”养殖生态养殖主要是指猪舍内设置地下或地上垫料发酵床,填充锯末或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利用微生物发酵,形成好的菌类培养基料和高档有机肥料。这可使猪场环境清洁、无臭味、病菌少、无污水排放,对周围环境“零污染”,同时可降低猪群疾病发生率,提高饲养效益。另外,有些植物可作为除臭剂栽种在养殖场内,如月季、杜鹃、桂花、梅、桃树等。2?依法关闭和迁移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农林部门作为畜禽养殖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帮助企业落实治理措施。对于建在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的畜禽养殖场应施以搬迁或关闭,并禁止在区域内新建养殖场。3?政策扶持,奖惩分明[12](P96-97)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是能源与环境的综合型工程,其社会、环境效益较其经济效益更为明显。对于计划要建治污工程的养殖场,应优先提供农信贷款,并在养殖用地、治理技术、工程资金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政府对养殖业补助方面应重点考虑已建污水治理工程的畜禽养殖场。对已完成治理工程并通过验收的养殖场,应给予一定奖励。

(二)治理措施

1?自然环境条件和土壤处理法畜禽养殖大多选址在农村,畜禽粪便还田是海南省处理和利用畜禽粪便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非规模化养殖的畜禽粪便。土地消化是利用畜禽粪便与垫草、秸秆等按一定比例通过堆肥处理,使畜禽粪便腐熟后,形成安全、稳定的高品质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施肥[13]。海南地处热带地区,畜禽粪便通过堆肥处理,腐熟时间会大大缩短,这为海南利用土地消纳畜禽粪便带来了较大便利。因畜禽排泄物造成的污水污染,可用自然生物处理法处理。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来净化废水的方法称自然生物处理法,主要有水体净化法和土壤净化法两类。属于前者的有氧化塘(好氧塘、兼性唐、厌氧塘)和养殖塘;属于后者的有土地处理(慢速渗透、快速渗滤、地面漫流)和人工湿地等。自然生物处理法投资小,动力消耗少,对难以生化降解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和细菌的去除率都高于常规二级处理,其建设费用和处理成本比二级处理厂低得多。此外,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塘和污水灌溉能对废水资源进行利用,实现污水资源化。该方法的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净化效率相对较低。在附近有废弃的沟塘、滩涂可供利用时,应尽量考虑采用此类方法。污水灌溉农田也是一种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法,是污水在土壤中的自净过程,具有农业上和污水处理上的双重目的和意义。但污灌时要对灌溉水量和浓度进行控制,否则污水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14](P18-20)。2?沼气工程处理法1999年海南首先在全国提出建生态省,自此海南一直致力于生态省的建设。海南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适宜发展沼气产业,特别是近几年发展速度加快。海南省沼气产业县、乡、村三级覆盖率全国第一。海南农民以气代柴,一年保护林木200余万亩;用沼气做饭、烧水和用沼肥代替化肥,一年帮助节支增收4亿元;另外沼气推广使用改变了海南农村“猪无圈、牛无栏、鸡无舍、人无厕”现象,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据典型调查,凡集中连片建设沼气的地方,蚊虫减少70%以上,农民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减少10%,流行疾病明显减少[15]。沼气发酵是沼气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将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分解代谢,最终产生沼气和污泥的过程。由于沼气发酵要求厌氧,要求水中有机质含量和种类、环境温度和酸碱度等条件均相对稳定,而且发酵时间较长,因此,发酵装置的容量应为日污水排放量的2-4倍,一次性投资较大。但是,沼气发酵能处理含高浓度有机质的污水,自身耗能少,运行费用低,而且沼气是极好的无污染燃料,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畜禽养殖是农民发家致富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只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环境条件,注重养殖场选址、规模化生产、利用先进科技等,采用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能有效综合处理污染物、利用污染物的技术方法,就可以在生态养殖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生态系统。

家禽养殖环境污染及措施:家禽养殖环境污染与预防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城郊、农村、工矿区,畜牧场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畜禽粪便直接排放成为引起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已经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在一些地区,养殖业污染已超过居民生活、农业、乡镇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是造成许多重要水源地、江、河、湖严重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和消除畜禽养殖污染,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强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科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近几年,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畜禽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对水体、大气和土壤均有很大的危害。

1.对水质的污染畜禽排泄物和圈舍清洗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直接或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江、河、湖、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也可以通过土壤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有些地区已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

2.对空气的污染畜禽粪便中未被吸收的有机物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使动物及人群的免疫力下降,呼叫道疾病频发。

3.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畜禽的排泄物是很好的农田肥料,但是含有大量的钠盐和钾盐,如经腐熟后施用,可提高土壤肥力,满足作物对氮、磷、钾等植物营养的需求,若直接用于农田,过量的钠和钾通过反聚作用而造成某些土壤的微孔减少,使土壤的通透性降低,破坏土壤结构,严重影响土壤质量。

三、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牧脱节畜禽养殖污染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是关注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忽视了养殖业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养殖业布局规划。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共、销一条龙的配套,使集约化养殖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畜禽粪肥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县级规模养殖场及分散养殖户畜禽粪便普遍采取就地随意贮存处置方法,即粪便在露天堆放下自然发酵,基本无防渗、防淋措施。

2.治污成本高、难度大,污染治理不到位畜禽养殖业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弱质产业,养殖户资本积累能力差,而污染物治理设备技术和土地投资大、成本高,致使污染治理及设施清理维护不到位。特别是县级规模养殖场及分散养殖户基本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多数养殖户仅将少部分粪便污水用于农业灌溉,而大部分则直接排入水渠或池塘,一部分渗入地下,大多数污水则在汛期随雨水冲入河道。个别养殖场虽然建有沼气池,但其容量设计远远无法处理所产生的废水,加之管理不善,许多因粪便堵塞而停用。另一方面国家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缺乏政策扶持和治污保障机制。特别是缺少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

3.治理技术滞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治理技术滞后于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场规划设计时,没有把畜禽粪便处理作为集约化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入养殖场建设计划,忽视了大量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也忽略了经济有效的收集、处理、综合利用等相关配套技术与设施的引进。

四、防治措施与建议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农业、环保、卫生等多个部门,而且也需要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法制部门的协同管理,宏观规划,同时也需要科学技术部门采用配套有效的高新技术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防治结合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是保证畜禽养殖场安全生产和控制污染的重要条件,养殖场的选址、布局应既要保证畜禽养殖生产的需要,又要确保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要控制养殖规模,优化整合分散养殖场(点),建设标准养殖小区。在规划上,应根据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准养区。对禁养区,通过关、停、转、迁等手段,关闭区域内所有养殖场;对限养区,关停无任何治理设施或治理无望的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对新建和扩建的养殖场要严把审批关,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严禁审批,对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的养殖场提出限期整改建议,整改验收合格后报主管部门登记备案,进行严格监督管理;对准养区,通过排查建立养殖档案,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新、改、扩建的养殖场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后方可建设,对养殖场提出污染防治要求,逐步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清洁生产,源头控制在畜禽养殖领域引入清洁生产、生态养殖概念,只有从源头上治理,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首先采取动物营养性措施,降低粪便中氮、磷和矿物质含量。合理配制饲料,通过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和合成氨基酸平衡日粮,进而来降低畜禽氮和磷的排泄。同时加大对良种繁育体系的投资,逐步建成优良品种引进、繁育、推广、应用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

3.资源化处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是一种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富含N、P、K等多种营养成分,处理后可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就是对粪便中的有机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使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是治理畜禽污染的首要原则。目前,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生产商品有机肥及配制有机复合肥和基质肥、生产沼气、用作饲料。

(1)利用粪便生产有机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促进有机肥的发展与生产。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成分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1]。有机农业发展了,有机肥的需求量也就扩大了。

(2)利用粪便生产沼气及饲料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鼓励用畜禽粪便污水进行资源化,实行沼气生产,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农田灌溉。这样既节省处理成本,又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畜禽所采食的饲料70%未经吸收便排除体外,奶牛、猪、鸡饲料中的70%左右的含氮物质被排泄出来。肉鸡饲料中50%的含氮物质变成了粪便,猪粪中氨氮量为100~600毫克/升,牛粪中为300~1400毫克/升[2]。利用畜禽粪便做饲料,就是充分利用饲料中剩余的各种养分和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有用成分,一般包括直接利用、青贮、脱水干燥、生物处理等。

五、结语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首先要科学规划,清洁生产,从源头进行削减。再者对畜禽粪便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一方面是污染源,另一方面又是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促进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发展。鼓励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生产及用做饲料,有效地解决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家禽养殖环境污染及措施:养殖环境以及家禽保健

由于我国家禽生产技术特别是禽病控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致使家禽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毁灭性疫病时呈流行,每年因疾病造成的经济直接和间接损失达几十亿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禽舍环境与设施落后是关键因素,因此全面认识环境因素与家禽保健及疫病控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1禽场的选择

场址的选择与防疫有很大关系。为就近供应鲜蛋和活禽,我国有不少家禽场建在大城市附近,但城市与家禽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干扰。城市的废气、废水、废弃物等“三废”会对家禽造成危害,家禽场的“三废”也会形成公害招致社会的反对。因此,家禽场应尽量选在远离城郊、靠近农田、菜地的地方,与附近的居民点、铁路、公路、运输河道等要有相当的距离,尽量做到既方便运输,又能防止环境污染、病原感染与噪音干扰等。禽场要求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朝南或东南方向,最好有一定缓坡以利于光照、通风和排水,以保持场区小气候温热状况相对稳定,还要求家禽的粪便能方便地运输到农田、菜地当中,使粪便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禽场附近应无屠宰场以及易造成污染的工厂。

2禽场的卫生防疫设施

禽场内外、场内生产区与其他各区之间、生产区内各鸡舍之间,均应设隔离带或隔离物,入口建隔离消毒设施,成为多层隔离封闭单位,净道、脏道不可交叉。

禽场应设有围墙或防疫壕沟,少设大门和出入口。大门口应建有与门等宽、略高于地面且带雨棚的消毒池,长5~6m,用于进出车辆和人员消毒,做到消毒药物常年不断且经常更换。禽舍之间间隔距离至少15m以上,并有隔离沟或其他天然隔离物。生产区入口处建车辆消毒池和消毒更衣室。消毒更衣室必须具有“初步消毒—更衣—再消毒”的配套设施。专业户至少应有更衣和消毒设施1套。鸡舍入口处应设消毒更衣室,一般包括脚踏式消毒池、洗手池、更衣更鞋间等。

3禽场的生态环境

3.1温度

根据家禽的生理特点,最佳舒适温度为18~31℃(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蛋用母鸡的适宜温度为10~24℃,肉用仔鸡的适宜温度为21~27℃)。但是以目前普通的鸡舍结构和饲养方式完全保持最佳温度几乎不可能。而对温度最敏感的雏鸡,以目前普遍采用的保温形式,要达到所要求的育雏温度比较容易,但是在冬天要做好保温与通风之间的协调。可通过观察鸡群进行判断,如果鸡群自然散开,活动、采食、叫声都很平和,说明温度适合鸡群需要;如果鸡群扎堆,说明温度不够;鸡群张口呼吸,远离热源,说明温度偏高。至于通风是否适度,以人进入育雏舍感到舒适为准,如果人进入育雏舍感到很不舒适,灰尘很多,气味很重,说明舍内通风不良,应尽快通风换气,实际生产中最关键的是要有通风意识。夏天高温季节,主要任务是防暑降温,可采用风扇、喷雾、湿帘负压通风、鸡舍安装隔热板、鸡舍四周种树等措施。

3.2湿度

温度舒适范围内最理想的相对湿度为60%~65%,最大范围为40%~72%。在温度达32.2℃时,相对湿度超过55%,家禽体温开始上升,对保健不利。在高湿条件下,尤其在相对湿度70%以上时,能促进病原性真菌、细菌和寄生虫的发育,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家禽易患疥癣、湿疹等皮肤病。高温高湿时,饲料、垫料等易于霉败,可使雏鸡群暴发曲霉菌病,造成重大损失;高湿还利于球虫病的传播。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家禽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感冒性疾病,如风湿症、关节炎、神经痛等。湿度低则会引起啄肛、啄癖等疾病,致使羽毛生长不良。

3.3空气

由于鸡的消化道短,鸡粪中残余蛋白含量高达20%~28%,在温暖季节极易发酵产生氨气和硫化氢。这2种废气对家禽非常有害,它们能刺激鸡的呼吸系统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亦可诱发腹水症和灼伤眼睛,所以鸡舍空气中氨气的含量不能超过5mg/kg,硫化氢不能超过1mg/kg。另外,一氧化碳对神经、血液系统具有毒害作用,因此在寒冷的冬季,用煤炭在禽舍内生火取暖时(尤其是在夜间),要防止舍内因通风换气不良而可能产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由于家禽呼出的CO2是舍内浓度最高的废气,因此要求把CO2在空气中的总量控制在0.2%以内,以确保达到安全标准。鸡舍在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其通风性能。在炎热条件下,气流有利于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对提高产蛋率和雏鸡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夏季应适当提高舍内空气流动速度,加大通风量。

3.4光照与噪音

良好的光照控制能使家禽发挥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因此光照时间不可忽长忽短,光照强度亦不可忽强忽弱,必须按规定进行,以减少对家禽的应激。噪音对家禽的危害十分严重。当噪音在40db以下时,其生产性能良好;60db时生产性能为正常的80%;70db时仅为50%;80db时只有30%。突如其来的响声会引起严重的惊群而突发猝死综合症,有的甚至在短期内停产。因此,在选择场址时,首先应考虑远离公路、铁路以及嘈杂的场所。

3.5饲料与饮水

饲料和饮水是家禽的物质基础,饲料和饮水的卫生指标对家禽健康非常重要。在当前的家禽生产中,饲料来源复杂,现有的加工、运输和贮存条件很难保证饲料不被污染,有些饲料出现严重的霉变,致使家禽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和霉菌性肺炎。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作饲料和水的卫生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污染程度、残留农药及其他有害物质、微量元素及其他微量养分的含量、新鲜度或变质程度、各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等。

3.6微生物

对大群饲养的家禽生产而言,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危害最大。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是通过3种方式传播疫病:一是病原性微生物附着于尘埃微粒上传播疫病;二是病原性微生物附着在动物鼻腔和咽喉,通过咳嗽和打喷嚏形成飞沬,污染禽舍空气引起疫病传播;三是病原性微生物附着于气溶胶中传播。传染病的发生有3个环节,即病原-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当这3个环节都存在时,传染病便发生了,因此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需从以下方面着手预防。

(1)消毒。消毒是在体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唯一途径。首先,要彻底清洗。水洗干净鸡舍内材料,是消毒作业的前期工作。水洗结束的标准为:肉眼不见鸡舍内有污物。其次,使用消毒剂。各种病原体只用1种消毒剂是不行的,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用2种作用不同的消毒剂或采取2种不同的消毒方法进行交替消毒。对于一般的病原菌和病毒,可用苛性碱进行消毒;对于特殊的病原菌(如芽孢菌等),要用氯系列消毒剂;对于球虫类卵囊,则用杀卵囊药剂。饲养人员进出禽舍时的更衣消毒、用具消毒等也都能有效地切断病原的传播。

(2)消灭易感个体。消灭易感个体的方法是进行免疫接种和增强抗病力。每个禽场都应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制定出适合于本场的免疫程序。目前,我国现有疫病中,绝大多数已有疫苗控制,疫苗使用后应及时作抗体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制定下一步免疫计划,不断调整、完善,这样才能保证传染病的发生能有效地控制。

(3)药物治疗。有的鸡场只重视人工主动免疫,不重视提高抗病力,有的滥用药物而破坏了正常肠道菌落的微生态,使感染门户洞开,从而形成用药不断、发病不断的恶性循环。因此,制定适当的药物防治程序,以保持家禽体内正常环境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

家禽养殖环境污染及措施:家禽养殖业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养殖业一头连着种植业,另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一方面可大量转化农副产品,提高种植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各地方政府也将它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予以极大的重视与扶持。然而,在养殖业快速发展并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其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显示出与全社会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协调。目前,治理好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因此,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不仅是全社会的殷切期望,更是业内人士勇于面对的社会责任。

1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至2008年底,全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占全部养殖企业的50%。全国1000头以上的猪场,100头以上的牛场,10万只以上的鸡场,共计15000家。这些养殖场每年排放的畜禽粪便超过17亿吨,有机物排放量约700万吨,比全国工业废水有机物排放高100多万吨,加上冲洗水,估计每年实际排放污水问题超过200亿吨,占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总和的一半。采取厌氧生物处理(即厌氧型沼气工程)排泄物的,全国有1000多处,不到总量的10%。散养户和小规模户一般都不对排泄物进行处理,一些养殖场里,特别是夏秋季节,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气味刺鼻,对环境很大程度的污染。

2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2.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识严重不足“养殖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猪只浑身都是宝,早起拾粪,粪难找”等农谚形象地说明,一直以来都是把畜禽粪便当作财富来处理,根本没有意识到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一心只管养殖,根本没有环保意识。

2.2历史原因造成,环境因素制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原先的环保设施跟不上养殖规模的变化,使畜禽排泄物、废水不能及时全部处理,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2.3环保投资不足,工艺设施不完善据国外统计,养殖场环保设施的投资要占到养殖场全部投资的20~50%。一个投资800多万元的养殖场,环保投资就达100多万元,就是一个投资几万元的小养殖场也需环保投资达几千元。这对于资金不充裕的很多养殖场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因此造成很多养殖场的环保设施不完善,粪便、废水、废物得不到处理。

2.4监督力度不够对畜禽养殖场环保的监督,关系到市场供应问题,牵涉各方面的利益,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往往也很少采取措施。

3对策与措施

3.1提高对环保的认识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应大力宣传畜禽废物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使所有畜牧从业人员都有意识地将防止环境污染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宣传开展畜禽养殖场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畜牧从业人员治理污染的紧迫感。

3.2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借鉴先进发达国家经验,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弥补畜禽养殖环保投资的不足,实施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废物资源化的相互协调。

3.3搞好规划设计按照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尽快规划界定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新建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做到环保工程的设计、建设与养殖场的设计建设同步,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3.4加大对原有畜禽养殖场的改造通过调查摸底,对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分类,能通过改造、改建消除环境污染达到环保要求的,进行改造、改选;对不适宜改造,或即使经过改造也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应责令其搬迁易地重建。搬迁过程要充分考虑到业主的困难,尽量照顾业主利益,做到和谐搬迁。

3.5加大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引进、推广走科技兴牧之路,大力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减少畜禽种群数量,从而减少污染。众所周知,荷兰是个小国,国土面积41528平方公里,只相当于2.5个北京市。2008年,存栏母猪120万头,年出栏肥猪达1000万头,出售仔肥1500万头。荷兰在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同时,并没有出现环境污染,值得借鉴。荷兰政府严格规定:第一,全国母猪控制在120万头。养母猪必须向政府购买生产许可证,120万头指标若卖完,就不再发放新的生产许可证,只能从现有的种猪场获得转让证明方可从事生产,如此从源头上控制了全国的生猪生产量。而这个生产量是根据荷兰的土地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养殖技术等等而制定的;第二,要有排污接受方的证明。荷兰规定养殖场排污必须回田,由作物或牧草种植户用专车将排泄物收走,直接将排泄物灌压到耕作土地内30厘米以下或经发酵处理;第三,在申办猪场时,必须出具销售订单;第四,必须服从在指定区域建场。我国2008年能繁母猪达0.5亿头,生猪存栏达5亿头。如果将能繁母猪控制在2800万头,生猪存栏减为3.5亿头,单这项即可减少排泄物2.1亿吨。

家禽养殖环境污染及措施:论家禽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大量畜禽粪尿及废弃物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大气、水体和土壤,导致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发展畜禽生态养殖,是养殖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一条好途径。推广健康养殖是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家禽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探讨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环境管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家禽;养殖;环境

1 家禽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环境管理的现状

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家禽产品。但在家禽养殖行业中也也存在着家禽食品安全和养殖污染的问题。家禽生态养殖是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家禽养殖业中出现大量的畜禽粪尿及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采取的一种养殖新模式。生态养殖不仅能够发挥养殖业优势,而且能够保护环境。因此生态养殖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认可,有利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养殖的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维持养殖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发展,既要实现养殖的经济价值,又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持整个生态平衡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家禽生态养殖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态养殖的模式单一、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不到位、生态养殖的技术更新难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我国家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家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措施

2.1 家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加上养殖企业资金有限,不重视环保,或相关设施未配套,家禽的粪便、污水、有害气体、粉尘、噪音及死亡家禽等,将导致养殖场自身环境恶化同时也影响其周边环境,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2.2 家禽养殖环境管理措施

2.2.1 减少家禽养殖污染措施

为从根本上解决由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治污有法可依。同时采取营养措施,采用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低粗蛋白质日粮以降低氮排泄量;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代谢调节剂,如酶制剂、酸制剂、微生态制剂、促生长剂和中草药制剂等,以提高日粮营养素利用率和减少粪、尿、臭气排泄量。药物添加剂的使用必须规范,也提倡使用相应替代物,如益生素、酶制剂和天然中草药等。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对人畜有害和对环境有污染的消毒药物,如强碱、强酸和醛类等。

2.2.2 养殖场废弃物的处理

病死禽和解剖病料必须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任其污染环境,造成人为的疾病传播。养殖场自然死亡的家禽意味着有许多有机物需要我们从环保和生物安全角度来加以处理和应用。从生物学角度看焚烧法较为安全,但是其处理速度慢且成本高。掩埋和焚烧方法由于环境的因素,使用越来越少;堆肥法因其环保和成本低廉,已经被广泛接受。死禽可以运出养殖场后予以利用,但是存在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威胁,不过在运输至加工场之前,对家禽尸体作短时间冷处理贮存是非常有效的,另外也可在运输前进行发酵处理,病原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能被有效地杀死,发酵法被认为是运输前在养禽场内处理死禽的一种经济、可行、环保的方法。

在粪便的处理方面,如果管理不当,向土地排放动物粪便会危害环境。目前研究应用最多、最具发展前景的为生物处理法,即主要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把废水中有机物转化为新的微生物细胞和简单元机物的形式,从而去除有机物、氮和磷等。鸡粪直接或经过发酵、干燥、杀菌处理后喂养生存能力较强的鱼;鸡粪含有大量以非蛋白氮形式存在的粗蛋白,将其与全株玉米青贮并与牛羊饲料合理搭配,可获得营养平衡、价格低廉的日粮。

2.2.3 家禽饲养模式与设施的改进

首先,饲养模式的转变

我国水禽养殖技术落后,目前养殖普遍设施简陋、环境差。而目前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成一个循环链。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是把双刃剑,人为的生产循环链改变了家禽的生长环境,给病原体传播和某些病原体的重组变异增加了机会。强化饲养管理是防止传染病的根本途径。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鸡舍的温度、氨气浓度、死淘率进行比较,证明了标准化鸡舍的以上指标明显好于普通鸡舍,标准化养殖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健康养殖模式。从养殖生产工艺上杜绝群体间的垂直和交叉感染已引起国外养殖界的高度重视。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实行“多点式”工艺,即养殖场之间采取多点建场的布局。这点我国应多加学习,特别是一些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混乱、发病率高的地区。

其次,饲养设施的改进

环境安全型禽舍能有效隔离和控制疫病,为易于防疫,环境安全型禽舍必须实施笼养或网床养殖,其核心是封闭型畜禽舍,空间电场防疫技术,进、排气微生物精净化系统。自动化系统在国内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鸡场和国外先进的养鸭企业可见到,该系统主要包括自动化的斜塔,自动可升降的喂料系统、饮水系统,自动加药系统,自动环境控制系统等。随着社会对禽产品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工测量与调控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环境安全型养殖场的需要,自动化技术将逐步应用于养殖场建设中。

总之,环境问题是是各行各业都应普遍关注的问题。从长远意义上讲,必须减少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致力于健康养殖,尽可能地减少疫病发生的诱因,促使畜禽养殖养殖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发展。